英国的功利主义者边沁在他的《道德与立法原则导论》一书中,第一句就开宗明义地指出:自然将人类放置在痛苦与快乐这两个主权者式的主子之下。
儒家在政治上发挥《周易》德治思想,在人际之间主张以忠、孝、节、义、仁、谦为内容的道德规范。皆知其所以成,莫如其无形,夫是之精神。
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,实乃对《易经》的体悟。(《老子》河上公本第八章。《周易》对自身六十四卦排列次序、性质、特点,没有作出说明或解释。天地交感,比如男女构精,万物化生。老子所说的中空的玄牝,虽属经验,而非经验,乃是从女性生殖器升华为抽象的一般,它是天地万物的生育者,又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普遍依据。
福,祸之所伏",灾祸紧靠着幸福,幸福又潜伏着灾祸。(《说卦传》)乾坤象征天地、父母,两相交合,而生出六个男女。关于佛老,他说:在老、庄、释氏就一身分言之,有形体,有神识,而以神识为本。
(15)结合其至微者理也,至著者象也。道德形上学的内容就是天道性命通而为一,这个是宋明儒学的论题。但是,从造化这个地方看,现实世界的存在是气化,气化不是一个超越的意义,这是一个描述的词语。②我们认为,神当然不是实体概念,因为没有一个独立于万物的或独立于阴阳之道的神。
又云:‘神无方而性有质。故‘上天之载无声无臭,其体则谓之易,其理则谓之道,其用则谓之神。
举五行即赅阴阳,五行各有阴阳也。以妙用谓之神,此言忽然如此,又忽然不如此者。人能知变化之道,其必知神之为也(《张载集》,第18页),这强调神作为一种实体的功能,鼓动着万物生生不息。(《王弼集校释》,第543页)体会此段独化自造理自玄应数自冥运等词句可知,虽然在某些语境下韩康伯似有神之所为的表述,如云:夫变化之道,不为而自然,故知变化者,则知神之所为(《王弼集校释》,第550页),但结合韩康伯之整体思想逻辑来看,这些所为皆非神之有所实为,而似万物之自然、独化。
(《心体与性体(中)》,第54页)是故‘於穆不已之易体是理亦是神,是诚亦是心,总之,是即活动即存有者。本体之神有五义,圣人之神有两义。牟宗三先生对神的两种理解和他的体用观完全一致。内其神而外形体,徒以形体为传舍, 以举凡血气之欲、君臣之义、父子昆弟夫妇之亲,悉起于有形体以后,而神至虚静,无欲无为。
(《心体与性体(下)》,第436-437页)这段文字非常清晰地阐明了牟宗三之体用观。在此基础上,他对佛教之明心见性进行了批判:佛氏初不识阴阳为何物,固无由知所谓道、所谓神。
阴阳五行,道之实体也。张载说:谷之神也有限,故不能通天下之声。
此天理不是脱落了神的‘只是理,故它是理、是道、是诚、是心,亦是神。王弼、韩康伯对神的理解,表现出鲜明的贵无论特点。道体物不遗,不应有方所。在人则为理,所以为仁义礼智信者是也。万物皆有理,若不知穷理,如梦过一生。(《王弼集校释》,第541页)前者用有之所极,后者用有之用极,明显有以神为用的意味。
如此看来,妙用是其所以然者,也并非即理而言。(12)周流六虚,不可为典要。
注释: ①如朱伯崑《易学哲学史》第一卷,北京:昆仑出版社,2005年,第110页。(《船山全书》第十二册,第274页)。
其三,神之用并非普通事物之功用,而是妙万物的大用,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,曲成万物而不遗,通乎昼夜之道而知的大用,此种不拘限于某一特定事物的大用,决定了神无方而易无体,而神无方的特征也和阴阳不测之谓神互为呼应。⑦王弼在《老子指略》中说:夫物之所以生,功之所以成,必生乎无形,由乎无名。
大与化的目的,在于消解执于一事一物之心,指向顺化顺道的大人之心,最终与天同化、与天同神,即天地之大化流行。邵雍说:气一而已,主之者乾也。这是罗钦顺的一个理论贡献。(《皇极经世书》,第517页)这明显是对《易传》阴阳不测之谓神和神无方而易无体观念的继承。
如何对既一又二的问题,恰当充分地加以解释,从而推进和深化神论的发展,邵雍并没有解决。进入专题: 易学 神 。
(《二程集》,第4页)神是极妙之语。它创生万事即是实现而存在之,体是直贯于其所创生实现者。
(《朱子语类(五)》,第1685页) 鬼神只是往来屈伸,功用只是论发见者。主施者断,主受者听,故孟子曰:‘耳目之官不思,心之官则思。
(《张载集》,第27页)无我而后大,大成性而后圣,圣位天德不可致知谓神。有见及此,本文对易学史上关于神概念的重要解释作一梳理。圣人以人事名之,随其义理,立其称号。张载说:感者性之神,性者感之体。
(《孟子字义疏证》,第21页)戴震明确突出一本的观念,并以此为基础反对二本。使阴阳有一成之则升降消长,以渐而为序,以均而为适,则人可以私意测之,而无所谓神矣。
本体之神具有合一不测义。(《皇极经世书》,第522页)据此可见,太极本体具有一或不动的特征,但此不动并非绝对的不动,联系到邵雍又说太极既分,两仪立矣(《皇极经世书》,第515页)一气分而阴阳判(《皇极经世书》,第515页)夫一动一静之间者,天地人之至妙至妙者欤(《皇极经世书》,第494页)等表述,可知太极有其动但与阴阳交感之动不同,否则太极不能生、发,此生、发之用,正是神用。
(《张载集》,第9页)太虚者,气之体。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,物有未体,则心为有外……天大无外,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。

相关文章
发表评论
评论列表